最美好的青春在信保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5日 15:36

  黑龙江分公司  张秦

  加入信保是2004年4月,那年我35岁,勉强还能算是个“小伙子”。如今我已经52岁,是个实足的“老帮菜”了。17年最美好的时光,有幸与信保一起走过。往事难忘,一幕幕恍然如昨。

  一、结缘

  2002年8月的某个上午,时任江苏常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贸处处长的我,在浏览外贸相关网页时,一则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南京营业管理部挂牌成立的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什么是出口信用保险?一番查询后,我发现这个业务太重要。中国刚刚加入WTO,全市一年出口不到30亿美元,外贸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经验,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亟待与国际惯例接轨。于是我马上按网页显示的联系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一位姓陈的女同志(后来才知道是陈宏),让我与负责常州展业的潘水根处长具体对接。什么是展业?没想到,此后我就与这两个字相爱杀到今天。

  与潘水根同志接上头后,我就经常邀请他来常州为企业做业务宣讲。当时沪宁高速公路正在改扩建,潘水根同志开着他的两厢菲亚特从南京来常州,行程时长很不确定。有时会议开始了他却未到,于是我就凭自己对信保业务的了解,替他先讲起来,而他就悄悄坐在后排听我讲。几次下来,潘水根同志就开玩笑说,我讲的比他还要好,以后他就不来了。到2003年7月的一天,潘水根同志打电话给我,说下一步要成立中国信保常州办事处,问我愿不愿意来。我有些心动,就向局党委汪书记汇报了这一情况。汪书记当时很不解地说,我是局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表现优异,已列入提拔考察对象,前途光明,为什么要去一家保险公司?之后思考再三,对创一番事业的向往和对信保光明前景的信心,让我下定了决心。2004年4月,经过组织考察程序,我正式调入中国信保,负责筹建常州办事处。从此开始了17年的信保生涯。

  二、创业

  创业是艰难的。戏曲《沙家滨》里有段唱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而当时我比戏中的胡传魁要“惨”得多。房无一间、车无一辆、兵只有半个(还在实习的大学生),七八个保户一年300多万保额,自己对金融还是外行。几乎是白手起家,租房子、装设备、招员工、背条款、处理限额申报……最难的是展业。当外贸处长时企业都是笑脸相迎,到了信保却约见个面都很难。这么好一个政策,送上门了为什么企业还不愿意用?!我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外贸企业抢着投保。

  创业是寂寞的。那时了解信保的人极少,感觉进了公司就像是从地球来到了“外星”,和周围的人们找不到共同语言。于是不管朋友或客户,见人就讲信保是什么,一天能讲十几遍,家里人说我那时和《祝福》里疯了的祥林嫂没有差别。更焦虑的是,讲到口干舌燥,看到的还是茫然的目光和排斥的态度。每天身心俱疲回到家里,半个字也不想再多说。工作上千头万绪,满脑子都是要解决问题,却无人诉说、无人相助。面对员工和客户时,却要表现得精神抖擞、信心满满。每月到南京开会见到同事们吐吐槽,才算是回到“母星”。就这样在折腾、煎熬中一点点前行。

  创业也是喜悦的。签的第一张保单是常州亚美科,第一次保单融资在中信银行,第一个申报上亿的客户是新华昌,新科集团“担保+短险统保”2006年1月14日落地,2007年内贸险开张,2008年首次承保特险……当付出的心血终于获得回报时,那一刻的欢欣如此难忘。还记得2008年某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在一家茶馆喝茶,突然听到旁边一桌陌生人聊天时提到“信保”两个字,连忙竖直了耳朵。当听到他们说起有个政策性保险叫信保、投保了就可以安心放账,那是我此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三、责任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下午,常州办事处迁入新址。那天,走入挂着国徽党旗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楼,面对崭新的办公环境和员工张张笑脸,听到奥运电视转播中奏响的国歌,我顿时浑身发抖,眼泪不知觉流下来。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使命。

  2009年12月18日司庆日下午,办事处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常州国际贸易风险高峰论坛”开幕。带着终于完成840专项任务的释怀,带着胰腺癌晚期父亲病房消毒水的味道,我走上高光的讲台开始主持会议。面对台下满满的市长、局长、行长、董事长、总经理们,听到发言嘉宾众口一辞对信保的赞许和期待,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职责。

  2012年3月8日,公司在杭州召开“扩大小微企业覆盖面现场交流会”。总部和分支的“大佬”们济济一堂,主席台上却没有领导,而是放着几张沙发,坐了我和浙江金华办事处主任金晖等几个同志。当时,中央提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召开。信保这么“高大上”,要不要搞小微?如何搞小微?公司上下认识并不统一。而我们常州办事处在2010年就率先开始批量承保小微企业,因此公司领导点名让我坐在主席台上谈想法和做法。第一次在这么多高层领导面前露面,而且以这么一种奇怪的姿势发言,我真是举足无措。放平心境后我做了发言,非常肯定地说:“从我们的实践看,小微业务信保应有所为、大有可为、必有所为。”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承诺。

  2013年某一天,总公司理赔追偿部周蓓同志来办事处,涉及一起案件的追偿。两年前,常州某企业向意大利买家出口光伏电池因拖欠383万美元提出索赔。买卖双方各执一辞且言之凿凿,事实真相扑朔迷离,企业面临资金困难不断催促赔付。我和客户经理张伟同志连续加班,从几百页案件材料中慢慢梳理还原出案情,并推动案件顺利得到赔付。转交周蓓同志追偿后的两年间,我们不时交流追偿进展。面对案情复杂、买方反诉、申请破产等等困难,我已对追偿已不报任何希望。没有想到,周蓓同志经历艰辛终于追回了35万美元。我连声惊叹,而周蓓同志却非常平静地说这没什么,追偿的同事们都是这么做的,公司和国家的利益不能放弃一分。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执着。

  四、自信

  2015年的一天,常州办事处迎来了10多个孟加拉客人,他们来谈6个出口买贷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总公司做出了抢抓项目险“黄金期”的决策。这让我看到了通过项目险让办事处业务突破发展瓶颈的希望,同时我也为项目险市场资源匮乏、专业技能不足而犯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对中长期业务一番学习后,我认为买贷业务真正的客户是海外业主,没有现成的出口企业提供现成的项目,但可以营销海外业主主动“创造”项目。于是,我和同事们制作了针对海外业主的买贷业务推荐函,说动几家贸易险保户的业务员向客户群发邮件。这批孟加拉客人就是收到推荐函邮件而来,他们觉得太需要信保的买贷业务了。虽然6个项目谈了两年多却没一个谈成,但却让我树立了做项目险的信心。我相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资本输出。

  2017年我走上了江苏分公司领导岗位,分管项目险业务。新官上任,就想马上做成几个项目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成绩。但时任分公司总经理汪涤凡同志却泼了我一盆冷水:作为分公司的条线分管领导,必须转换角色和方法,重在谋划与统筹,而不是具体事务。我放下了浮躁心态,开始潜心寻找项目险的业务规律,认真研究从市场引导、客户培育、项目管理、考核激励到队伍建设一整套的体制、机制。到2018年底,江苏分公司全年承保各类项目达到233个,项目类业务总保额达到60.9亿美元,连续4年实现了稳定增长。这让我更加增强了做大做强项目险的信心。我相信,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事齐心协力,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如今我到了黑龙江分公司工作。虽然这里底子薄、基础弱,但我仍然很有信心。脱贫攻坚这么困难的事,不也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吗?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头脑武装,有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有336战略的科学指引,我相信通过分公司同事们的艰苦奋斗,一定能实现脱困振兴。

  美好的青春能陪伴信保一起成长,人生有幸;点滴的奋斗能见证国家走向强盛,此生无悔。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中国,那时信保,将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