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客服:95387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温州日报》:当心“老买家”变成“老赖家”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09:07

 

  本报讯 (记者 吴勇 通讯员 林霄) 金融危机催生“洋老赖”,即便与国外老买家、大客户做生意,也得多留个心眼儿。为泰国老客户拖欠150万美元货款而忧心数月的周先生,暂时长吁了一口气:近日,这位家具企业老板拿到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赔偿款,由于事前投保、索赔及时,周先生总算挽回了部分损失。

  据悉,这家泰国企业为ACT公司,由英国最大的家具制造商集团Christie Tyler (Thailand) Ltd控股,其产业规模在泰国首屈一指。周先生的企业与该买家在20063月份建立贸易关系,目前已累计交易近千万美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商业巨头却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案发后,ACT公司曾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这几个方案要么由于泰国法律方面的原因而实施困难,要么由于时间太长,变数太大而导致操作性不强,实际都没有被采纳。最终,周先生要求ACT公司退回部分货物抵偿货款,对于剩余账款,周先生向中国信保提出索赔,最终获得67.9万美元的赔款。

  “我市出口企业往往存在大买家、老买家没有风险的认识误区,其实任何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企业的资信状况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世界五百强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只有40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温州办事处主任周毅表示,“而且,老买家、大买家一旦出险,对出口企业来说往往是灾难性的损失和打击。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老买家、大买家的交易风险,利用金融工具管理和转嫁风险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数据显示,上半年,温州信保接到的单个案件报损金额100万美元以上的案件3起,案值合计523万美元,占所有报损案件总金额的58%,大客户的风险需要防范。另外,受全球消费需求低迷影响,零售业相关行业报损增长最快,而欧洲地区,正取代美国成为案件的集中爆发地。

  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风险的增加在温州企业里的表现还是很突出。上半年,该办事处在温州范围已接到出口项下报损案件37起,总金额为917万美元,同比增长340%,金额报损率达3.12%。今年17月,我市新增了54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至此,已经有117家温州企业为出口生意系上了“保险带”。不过,在全市4400家出口企业里,仅占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