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省商务厅与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5日 09:28
今年8月,省商务厅与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引导和推动海南出口企业积极运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不但解决收汇风险,又能凭保单向银行融资——
给海南外贸订单系上“安全带”
本报记者高虹
新闻背景:面对金融危机,出口信用保险受到我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今年5月,国务院把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列为稳定外需的六项重要政策措施之首,今年将为外贸出口企业承保840亿美元的出口规模。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南蔚蓝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出口订单今年6月曾急剧下滑,到了7、8月份又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海南蔚蓝海洋贸易部销售经理王详仁对海南日报记者说:“有了出口信用保险,我们又敢大胆接单了。”
严峻形势:出口风险零保障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今年海南的出口业务受到一定冲击。据省商务厅的数字:上半年全省出口总值7.7亿美元,同比下降9.4%;海南汽车、纸浆、钢铁、纺织、旅游等重点产业外贸出口额持续下滑。省商务厅厅长裴真说,“金融危机以来,海南出口企业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原有业务日益萎缩;二是订单收汇风险加大;三是有市场但融资难,资金短缺,开拓新兴市场困难。”
令人忧心的是,海南外贸出口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程度非常低。裴真向海南日报记者透露:“目前全省外贸出口企业共391家,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不到1%,2008年出口信用保险对海南出口总额的渗透率几乎为0,这意味着海南的出口业务基本都是在无风险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表明,海南的外贸出口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收汇风险。
信用体系:拖欠货款频发生
海南外贸出口量出现下滑,除了外需不足,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环境恶化,海外市场出现赖账,使得大多数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不能做。
王详仁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了接单的操作惯例。金融危机前,出口企业在接订单时都要求国外进口商先付货款、开信用证,然后再发货;但金融危机后,由于进口商及其融资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纷纷提出“放账交易”方式,在下单时要求供货商先发货、后付款,而且不断延长汇款期限。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海南翔泰渔业、海南蔚蓝海洋等部分外贸出口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为自己系上一条“安全带”。今年8月12日,省商务厅与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引导和推动海南出口企业积极运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防范出口风险,促进外贸出口增长。
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海南区域有关负责人杨墨透露,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海南出口企业纷纷前来咨询,已有4家企业与中信保公司签订协议。
更多保障:收汇风险和融资
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其实是一举两得——不但解决收汇风险,又能凭保单向银行融资。
据介绍,当出口企业面对进口商要求90天延期付款的订单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一方面中国信保会对国外进口商进行资信调查;另一方面,当外国进口商在90天后因种种原因不能付款时,就由中国信保进行赔付,最高赔付可达货款的90%。
有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单,企业还可以在货物装船的当天,向国内100多家银行申请贷款,最高贷款额度可达应收货款80%。这样,企业不用等90天的付款期,可以提前拿到贷款进行下一轮生产。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海南出口企业也亟需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减少风险。”省商务厅规划财务处处长曾玉莲认为,海南的外贸出口企业亟待用好用足这项政策,采用灵活付款方式开拓新兴市场,千方百计保持我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