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加入WTO十周年 出口信用保险如何“跨越”(一)——十年磨剑 护航中国企业国际化生存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9日 11:07
2011年12月07日 作者: 张兰
编者按 入世赋予了中国企业有所为且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使中国企业与国际贸易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离得更近。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困局,欧美债务危机仍在扩散,全球金融系统仍然十分脆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货币升值压力,资产市场波动性加剧,全球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贸易、投资的信用风险仍然较高,出口信用保险和投资保险的市场需求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迎来十周年华诞。从曾经面对国际市场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熟练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加入WTO十年间,我国正是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这个杠杆,把国家的金融资源、信用资源与企业的制造能力、销售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外经贸新的竞争力,企业出口实现了由简单保守的“低档产品、现金交易”向国际通行的“高档产品、信用交易”的过渡,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我国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进程。本报《保险周刊》为此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之际,我国唯一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也迎来十周年华诞。经过十年的磨砺,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在促进对外经贸与投资,促进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保障企业收汇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支持对外经贸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
历史性跨越
2001年12月18日,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七天,我国唯一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信保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政府参照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加大对外经贸政策性支持力度的重大举措。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诞生,也意味着这家政策性保险机构将承担起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即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外贸、产业、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国际通行的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为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和出口融资的保障,支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生存和发展。
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职能的有效发挥,政府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出口信用保险的重要作用。如今,中国信保的专业品牌形象已逐渐深入人心,影响力不断加强。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当年5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的严重影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六项政策,其中第一项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介绍2010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今年的主要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落实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等各项政策措施。”2011年,温家宝总理分别在第110届广交会、天津滨海新区调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发挥好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的作用,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
不同寻常的十年,中国信保实现了超常规快速发展,公司的综合实力达到了新的高度。2002年至2011年(1~10月)间,中国信保承保金额从27.5亿美元增长到2062.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0.5%(2002~2010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GDP和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率,承保业务覆盖全球21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的渗透率从2002年的0.8%提高到2011年(1~10月)的11.3%,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承保业务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2010年,中国信保出口信用保险总承保金额、海外投资保险承保金额以及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在全球所有官方出口信用机构(ECA)的排名均已跃升至第一位。
摸着石头过河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和支持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开展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工具。
“信用保险是国际通行的贸易促进手段,但在我国起步较晚。”据中国信保的专家介绍,自成立以来,中国信保一面快速学习国际同业先进经验,一面结合我国国情,“摸着石头过河”,使我国信用保险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增长态势。“十年间,中国信保积极推进产品服务创新,从最初只有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三种产品,经过十年发展,目前已经拥有由43种产品、26种承保模式组成的项目险、贸易险等业务板块以及包括资信评估、应收账款管理在内的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了与客户无缝对接的‘信保通’客户服务系统。通过专业、完善的产品服务体系,中国信保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国内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了完整的信用风险保障。”政策性作用凸显
十年间,中国信保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大力支持我国中长期出口项目,不断增加承保国别,创新承保模式,积极拓展承保领域。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信保积极支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发展,承保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项目呈现金额大、期限长、资本密集和政策性强的特点,在巩固和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外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承保金额384.6亿美元,年均增长36%(2002年至2010年)。其中,对电力、电信、铁路、船舶等行业的承保比重分别达到43.1%、16.4%、7.7%、8.8%。在中国信保支持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我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已打入欧美主流运营商市场,年合同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为稳定外贸形势,国家出台了“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资金安排”(以下简称“专项安排”)的措施。中国信保迅速响应,推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承保政策。截至2011年10月,中国信保累计获得国务院批准的“专项安排”项目116个,涉及合同金额376.5亿美元;共完成承保方案201个,涵盖50个出口国家,重点支持了一批中国成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带动了国产设备、技术和标准出口,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在稳定外需、促进就业和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1年10月,中国信保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共实现承保金额229.4亿美元,是公司成立前七年(2002~2008年)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承保金额的1.5倍。
与此同时,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引导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在防范风险、支持融资、促进出口、保障就业等方面效果显著,为稳定和促进外需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至2011年10月,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出口金额5419.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75.1%(2002~2010年),其中,支持长账期赊销业务、出口到新兴市场、远期信用证等高风险业务3880亿美元。
助力打造“中国品牌”
在实施重点行业支持政策、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方面,中国信保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立了机电、汽车、船舶、高新技术、轻工、纺织、医药和农产品八大重点支持行业。仅在2005年至2011年间,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重点行业出口规模就达到4195.1亿美元,其中,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年均增幅更是高达83.5%。
十年间,中国信保大力支持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出口,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信保的支持下,一大批引领中国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龙头企业不仅在传统市场地位日益稳固,也在以往难以进入的市场打开了局面。截至目前,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汽车、船舶、纺织品、农产品、医药产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保险覆盖率超过40%,“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在支持出口企业巩固传统市场优势的同时,中国信保还不断加大对新兴市场出口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强了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信心,有力地促进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据统计,近十年中国信保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2441.5亿美元,东盟、印度、巴西、俄罗斯等组织和国家累计承保金额分别达到341.6亿美元、179.0亿美元、103.9亿美元和110.4亿美元。
为了让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中国信保从成立伊始就把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群体,支持的中小企业约占公司客户总量的80%。在承保平台建设、承保政策制定、信息服务、理赔追偿、贸易融资等方面,采取倾向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先后创新推出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等新产品,专门研发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E计划”网上投保平台,使得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更加高效和便捷。
“走出去”离不开“保到位”
朱燕祥/画
加入WTO后,我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在“走出去”的背后,潜藏的风险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面临投资所在国可能发生的征收、汇兑限制、战争及政治暴乱、政府违约等风险。与此同时,海外投资保险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投资风险的有效手段,在维护我国企业海外权益方面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作为唯一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中国信保,十年间充分发挥了信用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面对2004年爆发的禽流感疫情,中国信保推出农产品特别保险,向企业及时支付赔款336.2万美元;面对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扩散的冲击,中国信保帮助企业有效地解决了“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并及时向企业支付赔款4.9亿美元;面对2011年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中国信保及时向29家在利比亚战乱中受损的企业支付保险赔款4.9亿元,有力保障了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
来源: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