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客服:95387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加入WTO十周年 出口信用保险如何“跨越”(三)——“护航”小企业海外拓展:出口信保的浙江范本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2日 10:43

20111221  作者: 张兰

 

金融危机的影响给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蒙上阴影,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环境更为恶劣。面对来自海外的阵阵寒意,我国的出口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利润频频下降,“有单无力接”、“有单不敢接”的窘境不时威胁着小微企业的生存。

    为了准确、翔实地了解出口型企业的生存现状,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应对措施以及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期许,本报记者专门奔赴小企业最为集中的浙江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采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国内外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异常严峻,出口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稳定的外贸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与出口退税等一系列外贸扶持政策相比,这些企业最看重的是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因为这一工具既能帮助企业抢订单、“走出去”,还能缓解“融资难”。

    昔日“暴发户”

    “毫不夸张地说,前几年的船厂都过着暴发户般的日子。由于‘炒船’盛行,大量投机商涌入市场,船价都很高,有的二手船甚至比新船的价格还高,国外买家的预付款比例也高达20%30%。”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欧华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成钢如是告诉记者。

    但金融危机后,造船业的利润率已降到谷底,由于造船周期一般为23年,因此金融危机对船厂的影响有滞后性。毕成钢说:“造船业今年的市场行情比金融危机时还要糟糕。面对造船业的寒冬,许多投机者被洗牌出局,但订单也减少了许多。现在一方面是船东找船厂,另一方面船厂也在找船东。”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在当前低迷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投保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能帮助企业抢抓有限的订单资源,缓解“有单无力接”、“有单不敢接”的难题。

    “受欧债危机影响,许多欧洲船东在银行融资困难,而拥有中国信保保单的船厂可以为他们办理出口买方信贷,从中国的银行融到资,也就帮助船厂抢到了订单。现在中国造船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不差钱’。”同在舟山的正和造船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才中说。

    除帮助海外买家融资外,出口信用保险还能为企业开拓市场免除“后顾之忧”。浙江国贸集团总经理叶朴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100%的出口交易是通过信用证支付,如今长账期赊销(先货后款)等灵活支付方式已经占到七成多。有了信用保险做后盾,企业才能大胆接单。”

    后危机时代,地缘政治和主权信用风险阴霾不散,出口信用保险遍布全球的“风险信息库”,能帮助企业筛选海外客户,降低出险几率。“尝到了甜头后,我们把中国信保的系统嵌入企业的资源规划管理流程,公司在接新单时,必须得过信保的客户评估这关。”叶朴勇说。

    最牛“钉子户”

    与正在受“寒冬”煎熬的造船业不同,记者在位于绍兴市的浙江贝思特钉业有限公司采访时发现,这家只在小小钉子上精耕细作的特色出口企业,不仅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也没有遇到任何融资问题,企业自身的利润完全可以满足扩大经营和增加研发投入的各项需求。

    “贝思特是一家专攻高端市场,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钉业公司。即使是金融危机袭来,我们的产品由于质量好、附加值高,因此能将危机带来的成本转嫁给买方。品质差异化使我们提高了竞争力,即使提价5%10%,国外买家也接受我们的调价。”浙江贝思特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国民告诉记者,公司从2007年开始与中国信保合作,合作的目的并不是融资,纯粹是为了保险。“当时在绍兴,有意识使用出口信保这一政策性险种的企业并不多。当时我们公司的业务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对于风险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出口信用保险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使我们放开了手脚,促进了出口。如今,我们公司95%的出口额都被出口信用保险覆盖了。”

    “如今,中国信保已经成为我公司的风险顾问了。每次与新客户交易前,中国信保都会帮助我们进行信用调查并授予额度,这一调查结果是我公司决策的关键因素,具有一票否决权。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信保的信用调查不过关,我公司就会直接放弃这一客户。”陶国民如是说。

    避险“幸运儿”

    “民营小企业缺乏固定资产抵押,也缺担保,很难在银行贷到款。如果跟中国信保和银行签署三方协议,在风险锁定的前提下,就能从银行融到资了。”浙江大有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汤舒源说。

    大有化工是一家以生产、出口草甘膦等农药产品为主的小型民营企业,也是浙江省最早一批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平台进行融资的民营企业。“现在贸易融资占公司融资总盘子的比重已经从最初的不到三成提高到六成以上。”汤舒源告诉记者。

    大有是幸运的,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既能防范风险,还能从银行融到资,但他的一些同行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总经理钱水凤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买家违约增加,浙江出口企业的坏账率大大提高,许多企业因为没投保损失惨重。

    随着实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走出去”。经营铜制品出口的浙江海亮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剑维说:“为了降低成本和规避贸易摩擦,我们在越南建立了一家工厂。越南是一个政治风险比较高的国家,一般商业保险机构将‘政治风险’列为除外责任,只有投保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这部分风险才能得以覆盖。”

    据钱水凤介绍,印度、越南、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是目前许多出口企业大力开拓的新兴市场,利润率较高,但风险也大,以利比亚为例,如果没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兜底,一旦发生政局动荡就会使中国企业损失惨重。中国信保的资料显示,2011年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该公司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向29家在利比亚战乱中受损的企业共支付保险赔款4.9亿元。

    “这两年国际铜价飙升,我们与中国信保的合作也以几十倍的速度增加。从2008年不到2500万美元到今年2亿美元的保额,从以前只投保欧美的放账业务,到如今中东、亚洲、印度的信用证,只要我们认为有风险的业务都会投保出口信保。随着中国信保的业务创新,我们位于海外的机构的风险也得以覆盖。于我们海亮集团而言,我们自身的风险控制就已经非常严格,再加上中国信保的一道‘风险防范锁’,我们的企业稳健经营,注重管理,并没有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多大影响。”冯剑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