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企追偿减损 助企化解危机
近期,中国信保厦门分公司利用专业优势,成功帮助厦门一家服装企业化解一场贸易纠纷。
案件详情
1.合作伊始:小批量出口,预付款顺利到账
厦门某服装企业在海外展会上结识了一家美国新客户。经过精心的设计打样及商务谈判,双方对几款针织上衣的品质、价格达成共识,顺利开启合作。在首次小批量出口时,出口企业便顺利收到了全额预付款。
2.风险初现:支付条件变更,出货时间推迟
随着合作的深入,买方采购量逐渐增大,一次性下单金额高达50万美元。随着订单额的上涨,买方也随之提出变更支付条件为“定金40%,出口前40%,到仓后20%”。考虑到尾款的收款风险,出口企业遂向中国信保申请该买方30万美元限额,并获得了足额批复。
在收到40%定金后,出口企业全力以赴投入生产,但在此过程中,买方频繁修改样板且反馈不及时,导致出货时间多次被迫推迟。为了按时交付货物,出口企业不得不选择空运部分货物,并先行垫付空运费。由于时间紧迫,在空运货物交付时,出口企业尚未收到“出口前40%”的节点款,这使得其在出口后未收齐的货款及垫付的空运费超过了20万美元。
3.危机爆发:买方暂停付款,企业陷入困境
货物虽然顺利送达买方仓库,但出口企业却迟迟未收到剩余的货款及垫付的空运费。经过询问,买方采购部经理告知出口企业,由于买方与终端客户之间存在纠纷且正在诉讼中,所以其单方面决定暂停对供应商的付款。这一消息让出口企业感到十分诧异,因为买方与终端客户的销售合同和与出口企业的采购合同是相互独立的,现货物已完成交付,买方理应履行采购合同项下的付款义务。
尽管出口企业多次与买方进行沟通和谈判,但双方分歧较大,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出口企业只能暂停后续订单的合作,并向中国信保报损,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4.信保介入:赔前追偿,化解危机
案情梳理清晰后,中国信保迅速行动,委托美国当地渠道的律师与买方联系。律师的介入立即引起了买方的重视,其委托了专业律师与渠道律师对接,而且此事还引发了买方老板的关注。
在中国信保与渠道律师的充分配合下,买方律师提出了和解方案,指出出口企业迟延交付存在履约瑕疵,为此要扣减10%货款,并表示在出口企业书面承诺继续发货后,才会支付剩余18万美元的货款。出口企业认为,此方案中总货款虽少了2万美元,但大部分货款可以尽快回收,且剩下的货物多数已生产完毕,继续发运总比库存积压要好。但关于迟延发货,出口企业仍坚持是买方的反馈缓慢所致,并提供了双方沟通的往来邮件作为佐证。
中国信保在仔细审查邮件等证据后,认为出口企业主张合理,指示渠道律师继续与买方律师进行质证。经过渠道律师的专业谈判,在充分的证据面前,买方最终同意不再扣减货款,并承诺在出口企业书面确认继续发货后,支付包括空运费在内的剩余20万美元货款。在双方律师的见证下,出口企业出具了书面承诺函,买方也如约支付了全额货款,企业随后向中国信保撤销了案件,双方的合作得以继续开展。
经验启示
这一宗案件的背后是中国信保在风险防控和全球追偿领域的专业担当,同时也为出口企业带来一些经验启示:
1.重视合同履行,警惕风险信号
销售合同和订单是买卖双方达成的合意,应当被尊重和严格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出口企业可能会因为赶船期等原因,鉴于正本提单在手,在未收到约定货款的情况下仍然发运货物,导致面临放货后无法安全收回货款的风险。因此,出口企业要时刻关注合同的履行情况,警惕支付条件的变更等风险信号,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2.妥善保存沟通记录,为谈判提供有力依据
在合同或订单的执行过程中,如涉及交付时间、支付方式、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等卖方约束性条款修改,建议以书面形式或邮件确定下来,并妥善保存好沟通往来记录。在上述案例中,出口企业提供的大量沟通邮件证明了迟延交付的原因主要来自买方,为谈判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有效驳回买方随意扣款的要求。
3.灵活运用政策性工具,化解收汇风险
中国信保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拥有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追偿渠道资源,可为出口企业量身定制最优减损方案。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收汇风险。如果遇到纠纷,可向中国信保寻求帮助,凭借渠道律师的专业优势打开谈判新局面。此外,中国信保还可协助出口企业与买方谈判和解、督促提货付款、跟进还款计划等,解决后顾之忧。
信息来源:中国信保厦门分公司